2012/01/30

人工智能的過去與未來發展

提及人工智能,最有名的是90年代的超級電腦「深藍」。1997年5月11日,「深藍」對戰世界西洋棋冠軍Kasparov,6場比賽中,「深藍」戰勝2仗,另外3場打和。當時,此消息震驚全球,有人害怕電腦會取代人腦。荷里活電話 Matrix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三部曲中,機械掌管世界,人體 (Body)成為能源,人的精神 (Mind) 被困於Matrix,人類為求改善生活創造了機器,透過人工智能科技,使機器優化,卻令人類被Matrix統治,主角要為爭取人類的自由而作戰。
把電腦和人腦作比較是人工智能學的其中一個討論熱點,但毫無疑問,人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行為智慧,絕非電腦能輕易模仿。即使贏了世界棋王,「深藍」的機組比人腦還要大,而且就只是懂得下西洋棋,相比之下,人類的智慧還有許多例如語言(Language)、學習 (Learning)、情緒 (Emotion)、記憶 (Memory)、判斷力 (Decision Making)等等。
人工智能於四十年代開始,初期多是學術上的研究,專注於邏輯推論 (Logical Reasoning)、語言辦識 (Speech Recognition)等理論為主,期後於八十年代開始終於有各行各業的公司把這門知識商業化。90年代電子寵物Tamagotchi和Aibo、客戶服務系統的電話錄音系統、人面對焦功能相機、擁有人工智能烹調程式的電飯煲、iPhone 4S 的Siri等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人工智能。
現代的社會,我們都離不開網絡,而有不少人已認為網絡的發展與人工智能發展不無關係。初期的網絡 (Web 1.0)多為靜態,以唯讀內容為主,而現時Web 2.0,源於多元思考,內容以分享為主,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各類社交媒體、維基百科等等。由Web 1.0 進化至 Web 2.0,主要的進展元素在於使用者的互動性(這不就是人類的社交需要嗎?)。對於Web 3.0的定義依然眾說紛紜,但大多認為新的web3.0模式將會是向語意網 (Semantic Web)進發,屆時網絡將會成為強大的資料庫 (World Wide Datebase),擁有智能化搜尋。以智能搜尋來說,現時我們在搜尋器上打入關鍵字時可能出找到一堆不相干的資料,因為搜尋引擎是使用關鍵字去搜尋資料,但電腦並不了解該關鍵字背後的意思。這正正關係到語意網 (Semantic Web)的發展。語意網的概念是,把網站的資料將會被轉換成為電腦可讀的格式,並連繫上其語意,讓電腦了解人所輸入的意思,透過此發展,網絡搜尋器會具有「思考力」、「判斷力」。
網絡的發展對人工智能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從人工智能發展開始,科學家就目標要令到機器能思考,然而要令機器獲得智慧、懂得思考就涉及大量的知識和資料。過往,我們可能需要把資料逐一輸入至機器裡,但隨著網絡的發展,機器可以透過連線至網絡以取得資訊,令機器變得「聰明」。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我們改善了生活質素,Facebook、Youtube、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在這兩年間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但資訊的流通卻快得驚人。曾經有許多在不同資訊科技公司工作的朋友們跟我說,現時的科技發展過快過熱。我不禁會深思,究竟是科技使我們方活更方便,還是我們成為了科技下的奴隸? 這樣,又回到人工智能最初的討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