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人生馬拉松


我公司老闆是個長跑愛好者,每天聽他給同事的微信錄音留言總會聽到他跑步的腳步聲,那腳步聲是清澈而有節奏的,因為老闆對長跑的熱愛,漸漸的把這長跑的文化都感染到全公司。在公司的長跑文化耳濡目染下,去年跟著大隊報名參加十公里長跑賽事。報名後不久我已經後悔了,因為我這麼大個人都未曾跑過十公里,從來也不喜歡跑步,自問也不會是長跑的材料。

我以從未曾喜歡過跑步,一來每次跑步我的腳腕很容易就會疼痛,二來是以前覺得跑步真的好悶的事情。因為莫名其妙的報了名參加,於是我就迫不得已要去練習長跑。雖然直至那長跑賽事前,我其實還只能跑五公里,但那天我還是堅持要去參加。當天我路了四公里左右,就開始感到胃痛和腳痛令我曾經想過要放棄,但因為堅持,我終於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十公里路跑,之後我還不斷的參加了數次長跑賽事

我的老闆很愛跑步,他偶然會與我們分享他跑馬拉松的體驗。在我公司一次採購部及銷售部的跨部門會議中商討有關採購及營銷策略時,老闆問了我們一個問題:「如果要你參加馬拉松比賽,你會選擇(1)先報名參加後才朝這個目標去練習,還是(2)訓練到自己體能有能力應付馬拉松後才去報名參賽?」,當時老闆沒有問到我,但我心裡已經有一個很清楚的答案,就是選擇前者。用跑馬拉松來比喻做生意,老闆的用意是鼓勵同事要先設定目標和積極去達成目標。

在人生上,我們常常也會面對這種選擇,究竟要確實的有把握去做到一件事情才去做,還是確定才「邊學邊做」呢?在青年商會,我也有類似的經驗,例如:邀請某些會員去擔任某些崗位時,沒有經驗、沒有信心去完成總是最常遇到的推辭理由。對我來說,人生就是有許多的第一次,如果沒有踏出第一步,自己永遠無法預計自己可以跑得有多遠。若永遠都有「做不到」、「不能」的想法,就一輩子都不會踏出第一步,若沒有第一步,事情就一定不能達到。

馬拉松與許多其他運動不同,除非是專業的跑手,通常參與跑馬拉松要挑戰的對手其實是自己。跑者大多會為自己設定一個時間目標,譬如說要在五小時來完成全馬,相反是否要跑贏其他人卻不是太重要。當然,要一個從不會跑步的人忽然去路馬拉松當然是幾乎沒可能的事,但如果有了這樣的目標,可以慢慢一步一步來練習來達成這個目標。

波士頓馬拉松是著名的馬拉松賽事,在1972年以前是禁止女性參加的,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女性在體能上不能跑馬拉松,首位公開參賽的女性Kathrine Switzer1967年登記波士頓馬拉松,雖然比賽中途有主辦單位工作人員追趕,但最終仍能完成,其後在她仍致力於女性跑步運動,且成功爭取允許女性參加波士頓馬拉松。

Kathrine Switzer其中一句格言是「人生是應該要用來參與而不是旁觀」(Life is for participating, not for spectating)。在此分享一下練習長跑的過程中,我對人生工作有以下的體會:

1.     定立具體、有時間性的目標及制定計劃
2.     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可以「迫使」自己確實去執行計劃
3.     從一開始就預計自己將會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要克服
4.     我們的能力其實是超過自己所想的,所以要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5.     能夠達成目標固然高興,但能享受過程更是重要

踏出低碳生活


我們每天的行為都會排出二氧化碳,而交通通輸是碳排放的第二大來源,以碳排放量計算,步行和騎單車大大低於公共交通工具,不少國際組織及國家都已經大力推行以單車代步,
歐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城市的市中心隨處可見單車,歐洲人以單車代步是很平常的事,新潮的年輕人、西裝筆挺的上班族、抱著嬰孩的婦人、滿頭白髮的老人,我更認識身家上億的歐洲人也會以單車代步,這是很普遍不過的事。

為何單車代步在香港不太流行?
從小到大,在我們的「教育」中,單車只不過是悠閒運動的東西,在香港的街道中難以看到踏單車的人,所以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單車也是交通工具之一。
我的單車代步計劃也一直未有實行,原因主要是這幾個:

    香港天氣比歐洲炎熱而又潮濕,若夏天早上要踏單車去上班,一定會弄至大汗淋灕
    香港的空氣污染極嚴重,在馬路上踏單車就是等於吸廢氣
    香港的馬路情況很繁忙,在沒有劃出單車線的馬路上騎車也頗危險的
    要找個泊車的地方真的很難,而且部份公路在假日禁止單車使用
    女孩子如果要穿裙上班的話,要小心以防走光

單車友善城市
同樣是已發展的城市,外國許多城市都致力推廣單車文化,視之為環保政策的其中一項。哥本哈根單車友善城市指數(Copenhagenize Index2013年評選了150個城市,目的致力推廣將單車融入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及丹麥哥本哈根分別被獲評為首兩名。主辦機構家專門於規劃單車路線及基建設計的城市規劃顧問公司,根據13項作評分,包括非牟利組織對單車活動的推動、單車文化、單車基礎設施、城市中騎單車的男女比例、騎單車的安全知識推廣、政府的推廣程度等等。

哥本哈根三次(2008,2013,2014)被雜誌Monocle評為最適宜居住城市,其公共空間及單車文化是其入選之一。丹麥對單車之重視由其政策可見一斑,哥本哈根目標是要達到在2025年成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城市,而單車是此項規劃之重要一部份,當中提及的設施包括:增加運貨單車(Cargo Bike)的泊車位置、推廣騎車購物(Bike-Thru Shopping)方便騎車人士、推行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在道路上舖上LED燈,按不同時間來劃分汽車路和單車路、重新規劃單車徑以減省騎車時間。減少市民使用私家車亦是配合推廣單車文化的重要一環。在丹麥,車輪登記稅是等於車價,是歐盟中最高之一,而要使用汽車亦有一大堆的稅要繳交。提高了汽車消費門檻,目的就是要簡接增加單車使用量。

荷蘭的交通有26%都是來自單車的,一億六百萬的人口擁有高達一億八百萬架單車。在發展成單車城市之前,荷蘭都曾試過面對汽車使用量過度以致交通擠塞、空氣污染、生活質素變差、交通意外頻繁。為改善人民生活質素,政府決意發展推廣單車文化,其中有不少措施便是針對汽車使用者,創建更多行人專用區域(Car Free)以減少車輛到市中心、提高泊車費用、限制車速等等,政府時時強調使用單車比使用私家車是更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以阿姆斯特丹為例,在過去二十年,單車的使用量就提升了40%。為了持續推廣使用單單,荷蘭政府將繼續興建配套設施,如增加單車架、改善單車徑等。

香港走慢了多少步?

香港政府多次強調因為本港人多車多、環境擠迫而不適合單車代步,認為沒有空間劃出來設專用單車徑,但許多同樣是繁忙的城市如紐約、台北、東京都已著手推動使用單車以發展單車文化。

中國以前是單車王國,在經濟迅速發展而大規模由單車轉為汽車和電單車,因此而令環境嚴重污染,但中國政府已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因此近幾年都大力推動騎單車代步的文化,擴建公共自行車系統,現時於中國許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廣州都已經有公共自行車租借服務。

連我們的祖國都已加強配合單車使用的配套設施和推廣,香港政府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單車政策和多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呢?

參考資料
Copenhagenize Design Co. (2013), Copenhagenize Index http://copenhagenize.eu/index/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Traffic Department, The City of Copenhagen (2011) Good, Better, Best: The City of Copenhagen's Bicycle Strategy 2011-2015

Ministerie van Verkeer en Waterstaat (2009) Cycling in the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