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認識「食物過敏症」及「食物不耐」

常常加班工的我幾乎每晚都是外出用膳,幸好自己沒有對食物敏感,聽說原來對於一些嚴重患者,即使是小小粒花生也可能致命。今年年初看過一篇報導,指出香港對食物過敏患者支援不足,令患者外出用膳有致命危險。因為有家人疑似有食物敏感,所以我也有興趣了解食物敏感及食物不耐。十月份的Wednesday Bar Talk便有幸邀請到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營養師柳慧欣(Vivian Lau)擔任嘉賓,講解有關食物敏感症及食物不耐症。
我相信許多人與我一樣,分不清楚食物敏感和食物不耐。食物敏感症(Food Allergy)是身體免疫系統對某種食物中的蛋白質產生抗體而出現過敏反應,透過點刺測試可以確認出食物敏感症患者。食物不耐(Food Intolerance)是對個別食物的異常反應,成因不涉及免疫系統,而皮膚點刺測試亦難以確認食物不耐。
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包括牛奶、蛋、大豆、貝殻類、魚類、花生、堅果類,我認識的朋友當中也有不少是對這些食物有敏感的。不少人可能跟我有同樣的誤會,以為在日常飲食中不進食這些食品便可,但原來一齊並非這樣簡單的。許多食物在烹調過程或製造過程中可能會使用了會致敏的食物,常見的是餅乾或會含有花生,較讓我意外的例子是清雞湯原來有雞蛋成份。因此,食物敏感症患者都已受過長時間的訓練,懂得解讀食物標籤。
除了進食外,原來在處理盛載食物的容器亦需要加倍注意的,因為容器或餐具曾接觸過致敏原都會有機會導致患者產生過敏反應。
前文提到香港對食物敏感症患者支援不足,當晚聽過Vivian的分享後,對於本身是有每星期行素守齋的習慣的我,有很深的感受。以前我曾在美國工作,當地的餐廳餐牌上很細心的會例明那些素食或那些含致敏食品,當要求烹調時不要加入某種食材時,餐廳亦很落意去做的。現時在香港,較少會看到有餐牌例明是否加入了致敏食品。越來越多人患有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食肆可以加入這些標籤,令患者在外出用餐時較為安心。
Event:
Wednesday bar talk: Food Allergy? Food Intolerance?
Date:
16th October 2013 (Thursday)
Venue:
HKUAA AA Bar
Organized by:
Committee of Professional Enrichment (COPE) of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