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認識「食物過敏症」及「食物不耐」

常常加班工的我幾乎每晚都是外出用膳,幸好自己沒有對食物敏感,聽說原來對於一些嚴重患者,即使是小小粒花生也可能致命。今年年初看過一篇報導,指出香港對食物過敏患者支援不足,令患者外出用膳有致命危險。因為有家人疑似有食物敏感,所以我也有興趣了解食物敏感及食物不耐。十月份的Wednesday Bar Talk便有幸邀請到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營養師柳慧欣(Vivian Lau)擔任嘉賓,講解有關食物敏感症及食物不耐症。
我相信許多人與我一樣,分不清楚食物敏感和食物不耐。食物敏感症(Food Allergy)是身體免疫系統對某種食物中的蛋白質產生抗體而出現過敏反應,透過點刺測試可以確認出食物敏感症患者。食物不耐(Food Intolerance)是對個別食物的異常反應,成因不涉及免疫系統,而皮膚點刺測試亦難以確認食物不耐。
最常見的食物致敏原包括牛奶、蛋、大豆、貝殻類、魚類、花生、堅果類,我認識的朋友當中也有不少是對這些食物有敏感的。不少人可能跟我有同樣的誤會,以為在日常飲食中不進食這些食品便可,但原來一齊並非這樣簡單的。許多食物在烹調過程或製造過程中可能會使用了會致敏的食物,常見的是餅乾或會含有花生,較讓我意外的例子是清雞湯原來有雞蛋成份。因此,食物敏感症患者都已受過長時間的訓練,懂得解讀食物標籤。
除了進食外,原來在處理盛載食物的容器亦需要加倍注意的,因為容器或餐具曾接觸過致敏原都會有機會導致患者產生過敏反應。
前文提到香港對食物敏感症患者支援不足,當晚聽過Vivian的分享後,對於本身是有每星期行素守齋的習慣的我,有很深的感受。以前我曾在美國工作,當地的餐廳餐牌上很細心的會例明那些素食或那些含致敏食品,當要求烹調時不要加入某種食材時,餐廳亦很落意去做的。現時在香港,較少會看到有餐牌例明是否加入了致敏食品。越來越多人患有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我希望會有越來越多食肆可以加入這些標籤,令患者在外出用餐時較為安心。
Event:
Wednesday bar talk: Food Allergy? Food Intolerance?
Date:
16th October 2013 (Thursday)
Venue:
HKUAA AA Bar
Organized by:
Committee of Professional Enrichment (COPE) of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

2013/10/14

輕談淺嚐紅酒夜

在以往紅酒未普及的時候,許多人錯覺品嚐紅酒是一種高消費的消遣,一支出自著名酒莊、好年份的酒固然不便宜,但價格相宜的也可以是優質的酒。香港大學校友會的Fine Wine Club每年會舉辦最少兩次品酒會,最近九月份舉辦了一次品酒會,主題是2009年的波爾多紅酒。
在出席品酒會前,我做了個小功課作了點資料搜集,原來2009年是波爾多紅酒的其中一個最佳年份,因為那一年天公造美,在良好的天氣下,該年收成的葡萄特別好。這年份的波爾多紅酒被炒至價格很高,但當然,優質佳釀並不一定只是靠價格去衡量的,因此是晚的品酒會介紹的四款酒都是中價的美酒,而其中三款於去年年底紐約 Robert Parker的Executive Wine Seminar當中都獲得很高評價。
於品酒會上,由Fine Wine Club的主席Tommy介紹是晚品嚐的四款酒,包括:
  1. La Fleur de Bouard (Lalande-de-Pomerol) RP 93, EWS 96, (US$45)
  2. Chateau Haut Bergey (Pessac-Leognan) RP 94, EWS 94, (US$45)
  3. Chateau Senejac (Haut-Medoc) RP 93, EWS 93, (US$30)
  4. ChateauArnauton Grand Sol PR91, (HK$200)
配合美酒的有芝士、梳打餅、花生及薯片
當晚的品酒會有一個小遊戲,於入場登記時每人會獲派發一張遊戲紙,品嚐當晚四款酒的時候,參加者是不知道所喝的酒是那一款酒,而品嚐的次序也不是按介紹次序的。所有酒都是在醒酒瓶內,每一瓶只是寫上”A、B、C、D”,參加者在品嚐了所有酒後,猜出是那一款酒,全部答對的參加者可以獲得奬品。
除了競猜各款酒外,每個人都各自圈上自己最喜歡的那一款酒。經過我反覆品嚐後,我選了B - Chateau Senejac (Haut-Médoc)。這款酒用的葡萄品種包括60% Cabernet Sauvignon、25% Merlot及15% Cabernet Franc,帶深紫紅色,帶有甘草、櫻桃、紅苺香味,酸度低,柔滑的單寧,酒體平衡。原來這款我最欣嚐的紅酒,在Robert Parker的Executive Wine Seminar中排名第三,而且在較早前Fine Wine Club曾提供給會員訂購的,這足以證明我們校友會的Fine Wine Club確實眼光獨到!
更令我這位愛酒之人所雀躍的,原來只需要港幣一百元便可以加入校友會的Fine Wine Club,每年有四次的葡萄酒團體預訂,至少兩次的免費品酒會,亦可定期收到有關葡萄酒的資訊的。
Event:
Wine Tasting Session
Date:
26thSeptember 2013 (Thursday)
Venue:
HKUAA AA Bar
Organized by:
HKUAA Fine Wine Club

2013/09/30

雙贏局面 -- 社會企業家精神在香港社會的角色

最近數年香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當中有接載輪椅使用者的士、聘請聾啞人仕的「無聲餐廳」、「平安鐘」服務、為少數族裔提的供翻譯服務等等,。社會企業就如一門生意,自負盈虧,在提供服務或產品來營運賺取利盈的同時,為社會解決問題,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保護環境等等。最近Wednesday Bar Talk邀請了「黑暗中對話」創辦人張瑞霖先生,就討論了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家精神在現今香港社會的重要。
張瑞霖先生在創辦「黑暗中對話」之前,曾在跨國企業工作,亦曾在商界創業,令我最感到好奇的是為甚麼他會毅然選擇投身社企行業。從張瑞霖先生的分享當中,我能感受到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參與公益的熱心。當發覺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單單依靠政府及非牟利組織,依賴社會捐款或政府支助,並不能及時和長遠去解決問題的。而且,在已發展的社會,我們並不能避免是公民的參與。社會企業的出現,便是要透過商業活動的手法去解決社會的問題。
我在大概兩年前第一次接觸「黑暗中對話」,後來去年有幸參與「暗中作樂」音樂會,對一切「黑暗中」體驗印象深刻難忘。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與受過專業培訓的導賞員領導下,用心及其他感官去經歷黑暗中的體驗旅程。這個體驗讓我更懂得去關心和尊重殘疾人士,更立志為社會上的殘疾人士做一點事。現時,「黑暗中對話」的經營主要有三個範疇,分別是體驗館、企業培訓及團體教學、暗中夜宴/生日會。自二零一零年啟用後,大受歡迎,除了為視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機構亦「有錢賺」得以繼續經營,這就是社企為社會所帶來的雙贏局面。
政府在<二零零七至零八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會推動社企發展,而香港亦漸漸有不少社企創業基金以推動社企發展。雖然社會企業在香港可說是才剛剛起步,但社會企業這概念已有近百年歷史。現時在許多已發展國家如美國及歐洲國家等,社會創業精神都成了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元素。
傳統的慈善團體(Charity Organization)或非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雖然也是服務社會及關注公眾問題,但他們的資金大多數是來自政府資助或社會人士的捐款。以長遠的角度來說,仍是對社會做成負擔。至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商業企業在經營上的社會責任體現,在營運當中考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與傳統的「慈善團體」和「企業社會責任」不一樣,社會企業是的目的是為解決企會問題,而不是純粹為了盈利。運用創業及企業家精神,社會企業以嶄新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從而為自己帶來有持續性的盈利作經費繼續營運,做到自給自足。
當天,張瑞霖先生亦簡單的介紹了「社企民間高峰會」,原來這國際研討會已是第六年舉辦,今年將於十一月尾舉行,三天的會議當中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界別的專家團體,有一系列的講座、會議、工作坊、參觀等活動。雖然我並不是從事社企行業,但看活動簡介已覺非常吸引,我期待參與這研討會。
Event:
Wednesday Bar Talk – Meet with founder of “Dialogue in the Dark”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ate:
18th September 2013 (Wednes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Organized by: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

2013/08/12

香港鬧市中的唯一釀酒廠

談到葡萄酒,大家第一時間可能只會想起來自法國、意大利的佳釀,但可會想過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中竟然會有一酒莊,釀製出百份百「香港製造」的葡萄酒!兩年已在雜誌上看過有關這所位於鴨脷洲的釀酒廠的報導,今次終於有機會來參觀及品嚐這些本土佳釀。我很少踏足鴨脷洲的,下車的時候看見四圍都是工廠大廈,我不禁想這地方真的有酒莊嗎?還有一點懷疑是否自己去錯了地方,但電梯門一打開後,嗅到強烈的葡萄酒芳香,我便知道這是我們要尋找的The 8th Estate Winery。
無酒不歡的我是第一次參觀釀酒莊,The 8th Estate Winery的核心是仿古歐洲裝修的酒涌室,內有約二百多個酒桶,而這些酒桶都不是裝飾品,內裡確確實實是正在陳化的釀酒,在這樣的環境下品酒有如置身歐洲一樣,確是個很獨特的經驗。
這次參觀和品酒會有四十多位校友參加,非常熱鬧,在酒桶室內的兩張長枱上,放了芝士和餅乾供佐酒。芝士與酒從來也是「最佳拍檔」,碟上放滿了Chedder、Brie、Blue Cheese等,每款口味不同,適合按濃淡配上不同口味的葡萄酒。
第一款為我們帶來的是2011年的玫瑰酒(Merlot Cabernet Franc Rosè), 玫瑰酒從來都深受女士喜愛,因為那浪漫的淡玫瑰紅色,且味道比較容易入口。來自法國波爾多的Merlot和Cabernet Franc從來也是經典配搭,混合來釀成玫瑰酒,除了玫瑰的芳香外,還散發出獨特的黑加侖子味道,入口香甜清新,因為它的清甜,我喜歡配上味道較濃的藍芝士。
香港又熱又潮濕的氣候加上欠缺種植葡萄的好土壤,有人或許會質疑香港能製造出好的葡萄酒嗎? 原來只要有好的葡萄,便能釀出好酒, 這家成立只有短短數年的釀酒莊原來已製作出4-5款獲奬的佳釀了。其實葡萄酒在運送的過程中會影響酒的品質,在本港釀酒便能減低運送期間對酒的品質的損害,所以我們香港人確實不要少看這家土炮釀酒莊呢!我們品嚐的第二款是白酒- "WHY 為愛您" Viognier,這個名字很特別的白酒在2011年的上海國際葡萄酒比賽中勇奪銀奬的。選用來自澳洲Clare Valle的Viognier,原來這款酒碰巧在情人 節前夕推出市場﹐而這款既甜而有絲絲苦澀味就有如戀愛的感覺,因此取了這個蠻有趣的名字。製作這款酒時,釀酒師刻意的在過程中保留了果皮一同發酵,所以比平常喝的白酒有較重單寧,因此入口時帶有微微的苦澀味道。從來我也偏好白酒,因為喜歡白酒清澈的淡金黃色,高貴大方,再呷一口,慢慢的在口腔入可以感受到 Viognier的杏脯和接骨木花味道。
在奉上第二款酒後,我們被安排走到另一處參觀釀酒的過程。要製造出佳釀,最重要當然是優質的葡萄,這裡釀酒的葡萄由專人走遍世界各地進行採購,利用急凍技術運送到香港。葡抵港後,隨即會進行解凍,解凍後就有如一般的釀酒程序:酒精發酵、壓榨、乳酸發酵、陳代。
參觀畢後,我們試了另外兩款紅酒。第三款酒是用2008年Sangiovese,來自意大利托斯卡納,是意大利享負盛名的葡萄品種之一,原來Sangiovese這名字是來自拉丁語Sanguis Jovis,英文是The Blood of Jove,意思是羅馬神話眾神之士朱庇特之血。擁有這顯赫名字的Sangiovese予我的感覺是濃厚豐富的,散發出優雅的紫羅蘭和櫻桃香味。
最後試的是2010 Shiraz,產至澳洲McLaren Vale的葡萄,於2011年的Hong Kong 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 Competition獲得銅奬。Shiraz是屬於Full-bodied的酒,顏色比較深沉,有實而不華的感覺。單寧高、酒體厚,只要把杯子靠近鼻子已能嗅到香濃的水果味道味道,當喝一口後,舌上留下多重層次的黑加侖子、橄欖、櫻桃、煙絲味,口感非常豐富。
這裡最窩心的地方,就是附上英文及中文版的品酒筆記,讓參加者能知道自己正在品嚐的是甚麼酒,還可以知道年份、葡萄的產地,而若問題的話,職員也十分落意解答。
品嚐過各種美酒期間,我發現門口一旁的牆上貼滿了介紹The 8th Estate Winery的報導,讀畢後不禁讓我非常敬佩這酒莊老闆Ms. Lysanne Tusar。這名來自加拿大的女子因為對葡萄酒的熱愛,隻身來香港創立這釀酒莊,令到我們香港擁有屬於「香港製造」的美酒。
現在我們香港手信不再只有中式禮餅了,可以考慮購買支香港製造的葡萄酒作手信吧!
Event:
Winery Tour
Date:
3rd June 2013 (Wednesday)
Venue:
The 8th Estate Winery
3/F, Harbour Industrial Center, No. 10 Lee Hing Street,
Ap Lei Chau, Hong Kong
Organized by:
HKUAA Young Alumni Group

2013/07/15

了解特許財經分析師之路

由細到大,書本媒體都教我們說香港是個國際的金融中心,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到長大後,身邊朋友的話題總離不開股票、基金投資等。雖然中學時的我是修讀商科,但自大學後便沒有接觸過關於經濟、會計的東西,可以說是對股票及財富管理是一竅不通。畢業後工作了多年,從事過銷售、行政、廣告等不同行業職業,仍努力探索了解不同的行業會否更適合自己,適逢這次舉辦的Wednesday Bar Talk主題是有關特許財經分析師的專業資格考試和金融投資行業,請來資深的特許財經分析師Mr. Richard Mak,所以便來一探究竟這全世界一致推崇的投資專業資格。
特許財經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是一項金融投資專業資格,在我參與這個講座之前,身邊不乏朋友正在考取這項資格,聽說也不是容易的考試。雖然這項考試只是近幾年才越來越多人去考,但原來這個專業考試早於1969年便首次舉辦。整個考試共分為三級,考生平均需要約三至五年的時間來完成課程及通過考試,而每個階段平均需要約三百個小時來準備,但完成第三級的考試後也並不代表即時可以成為特許財經析師,原來還需要最少四年的投資決策、投資分折等相關工作經驗,因此聽起上來也一點也不容易。
Richard擁有特許財經分析師資格已達二十年,在金融投資行業經驗豐富,曾擔任香港財經分折師學會會長,擁有特許財經分析師協會(CFA)專業考試評核的經驗,對於希望了解這個專業考試及金融股票分析行業的參加者,Richard分享了他在行內的經驗和有關這專業的意見。甫一開始講座,Richard便強調CFA的課程是一個很嚴格的課程,因為CFA是一個通才課程,課程內容很廣泛,由開始準備至考畢三級考試需要長時間的自修溫習。
當日在座的大部份校友都並未決定考取CFA的,不少跟我一樣,都是本身從事其他行業,大家最想了解的當然是究竟CFA是否投身金融投資行業的基本門檻及考取CFA的價值。由於要成為特許財經分析師需要四年的相關工作經驗,所以若本身並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的話,即使順利過了第三關的考試也不能取得這資格。雖然一張CFA的「沙紙」對於從事投資相關工作的人士可說是有必要的,但要完成整個CFA的時間與過程或許會很漫長及具壓力,且及格率不高。
除了有關CFA考試和有關金融投資分析員的工作外,Richard也與參加者們輕鬆暢談許多以前在港大讀書時的趣事,例如當年上經濟課的見聞,雖然當晚在座的參加者是畢業於不同年代及來自不同學系的校友,但大家都很享受一同「話當年」。
在這個講座中,Richard再三的強調從事投資分析工作最需要的是對這工作的熱誠。工作了數年的我對此話有特別深的感受,只有對工作的熱誠才能推動自己繼續在自己的行業中打拼,我自畢業後接觸過不同的行業,現在工作的公司是我待得最長時間的一間,就是因為自己喜愛自己的工作。
Event:
Wednesday Bar Talk - The Value of CFA designation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Hong Kong
Date:
26th June 2013 (Wednes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Organized by: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

2013/05/27

從極地體驗到環境可持續發展

近年經歷許多天災如日本地震、歐洲異常的極寒,越來越多人關注環境生態,更不少人談論「末日遊」,藉親身前往各地即將消失的地方例如南北極、馬爾代夫、大堡礁等,感受地球所面臨的危險,而其中一個「末日遊」的地點就是南極。如果有人問我這輩子最想到的地方,我大概會答巴西、以色列,但卻從沒有想過到南北極。南極,一個似乎很遙遠的地方,但原來世界各地有一班人,不怕艱辛都要抱著夢想前往南極,學習及體驗南極的生態環境,提倡環保。
從沒有想過到南極的我,這天參加了校友會舉辦有關南極體驗的講座,講者是全球首位徒步到南北極的英國探險家Sir Robert Swan, OBE及本年參與「2041南極考察隊」的校友Candy Ko。2041是Robert所成立的環保組織,在過去十年,每年舉行Inter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從世界各地進行公開招募,與一群年輕人前往南極,觀察及體驗南極生態,認識氣候變化,探索全球暖化及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
經典電影對白「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夢想,但許多人到長大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放棄了追尋自己的夢想。站在我們前面的這位英國探險家,自小便定下其夢想,希望勇闖南極。他長大後並沒有放棄過這夢想,經過八年的經費募集和計劃,終於得以成功踏足南極。就算在今時今日航海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下,要前往南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20年前這更是非常不簡單。然而,實現了踏足南北極的夢想後並代表一切結束,南極洲上空臭氧層的破洞令Robert的皮膚灼傷及眼球變色,北極海冰極速融化,在親身見證這些環境生態問題促使Robert開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運動,在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上向全球各國領導發表演講,以喚起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關注。
從這位具感染力的講者身上,我感受到他對夢想的堅持和毅力,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曾經花五年時間除去團積於南極多年的俄羅斯考察站1500頓垃圾並將之帶到南美州及循環,而這個艱鉅任務本來是沒有國家願意接受處理的。當屏幕上顯示那本應屬於企鵝的一片自然靜土上竟是一堆堆科研產生的垃圾,被人類的文明污染,從事廢料回收行業的我感受良多。作為一個「行內人」,眼看許多西方已發展國家多年將廢料送到發展中國家處理,深深的感到許多人在面對環境保育問題都是抱著「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清、心不見不煩」和「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態度。
親身踏足南極的校友Candy在目睹南極的自然環境和大自然的力量後,更下定決心要推動環保,以她的所見所聞改變其他人。
雖然我們未必每個人有機會到南極一趟,但近年天氣的反常已足足證明全球氣溫改變。「末日遊」或許是一些商業的宣傳手法,但溫室效應下冰川極速融掉下的南北極、因海洋污染破環生態而消失的大堡礁、全球暖化令水線上升受淹沒危機的威尼斯等等,這正正是給我們的警號。
Event:
Antarctica Expedition Sharing Session – Leadership on the Edge
Date:
24th April 2013 (Satur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Organized by:
HKUAA Green and Culture Group

2013/05/06

了解.調解:爭議解決方式新趨向

看得太多「師奶劇」爭產、離婚爭撫養權劇情的我以往常常以為任何的糾紛爭議都必需要訴諸於法律來解決,直至這幾年身邊不斷有朋友去修讀專業調解員課程,還是很落伍的我打聽下才知調解是另一類解決爭議的方法,而調解員更是近年的新興行業。電視劇上的訴訟戲中那些律師振振有詞,那究竟調解又是甚麼的一回事呢?對於如何當個專業的「和事佬」著實感到好奇。
每月舉行一次的Wednesday Bar Talk 每次都會邀請得一位嘉賓分享及探討其專業,同時亦提供一個平台讓校友們互相認識及交流。本月的主題是調解,邀請得羅偉雄先生(Mr. Francis Law)擔任嘉賓。Francis是香港和解中心副會長、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理事及香港和解中心調解員專業資格評審委員會主席。
在了解調解員的工作前,首先要知道甚麼是調解。原來解決爭議的方法,除了我們所熟識的訴訟外,還有仲裁、談判和調解,而近年政府便鼓勵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採用調解來解決糾紛。我倒是個很幸運的人,未曾遇上任何糾紛或爭議,從沒有接觸過以上任何一項,幸好這次講座讓我有機會認識調解。
訴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費用昂貴,而且或會對當事人造成壓力。與其耗用社會資源,原來部份民事案件,例如鄰居糾紛、商業糾紛、家事糾紛,都適合採用調解來處理的。調解是一個雙方自願參與及保密的會面,當中有一名受過專業訓練而公正的第三者作調解員,協助雙方溝通,找出爭議之處,以達成協議。相對而然,調解的過程較短,成本亦較低。過程中,調解員會協助探討各方的需要及爭議之處,探討和擬定解決方案,達至雙贏。在這樣的處理過程,我認為最重要的好處是能在雙方自願參與,在良好的氣氛下達成滿足雙方的和解協議。這樣能促進倆方互相諒解,保持或改善雙方的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據說調解員的時薪可媲美律師,這當然非常吸引,所以來到問答環節時,不少的參加者都把握機會詢問有關調解員的專業資格和發展。雖然說調解員的角色不能提供專業意見或為任何一方作出決定,感覺上是個很被動的角色,但原來要當上一個調解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成為調解員原來先要完成40小時的專業訓練,之後還需要於評核試中取得認可資格。在專業資格以外,調解員也需要具備某些特質,例如要有耐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相信一向性子急的我就未必適合調解員這行業了。
Event:
Wednesday Bar Talk “Mediation - resolving disputes with concrete effects”
Date:
24th April 2013 (Satur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Organized by: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

2013/03/25

窺探專業人像攝影妙技

作為攝影新手,我深深體會到要提升攝影技巧並不能單單靠盲目的苦練,同時需要專業指導,因為攝影這門藝術除了需要技術的操練外,還需要學習理論的基礎。雖然我連相機還未懂得好好的使用,但還是決心參加了香港大學校友會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舉辦的攝影工作坊,希望從專業攝影師中「偷師」,總好過瞎摸一通。
這次工作坊的講者Frank是一名專業的攝影師,曾接受專業的攝影訓練及擁有豐富的專業人像攝影經驗。開首的部份先是講解關於相機和攝影的基本理論和入門知識。參加前我對攝影還是滿腹疑問,例如怎樣為之是一幅好的照片,不同的品牌的相機有甚麼的區別等等,幸好除了講者外,參加者當中還不乏攝影的老手一同分享一下。
第二部份是走到中環碼頭在攝影的實踐課,被拍攝的是一名專業的模特兒。不說不知原來重建後的中環碼頭是一個這麼空曠的地方,著實是很適合練習攝影。在Frank的指導下,我們嚐試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的拍攝模特兒,例如於水平點拍攝、高抄和低抄拍攝。在不同的角度下,拍攝出來的模特兒體態和風格亦有所不同。除了角度,運用光線從來對攝影也是很重要的技巧。以前拍照時常常被人指點說不能「背光」,但原來逆光亦可以拍攝出有水準的作品,而且是另一種美感。
除了攝影技巧外,拍攝人物另一重要元素是與模特兒溝通,例如要先跟模特兒講解自己想拍攝的主題,和溝通一下我們想要求她所擺的動作。這是我一輩子第一次拍攝專業模特兒,當日正值是下午時分,氣溫最少也有攝氏二十多度,猛烈的太陽照在頭上,我自己連動也不想動,但模特兒還會充滿笑容擺出不同的姿態供我們拍攝,我打從心底裡佩服她。
對於還是攝影初哥的我來說,要拍攝張好的照片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人像攝影更是一個大學問。活動後,眼看不少的參加者的相機中都拍出很多有水準的作品,我決心要加把勁好好操練我的攝影技術。
Event:
Professional Photography Workshop – Portrait Photography
Date:
10th March 2013 (Sun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and Central Pier
Organized by: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

2013/02/25

賞析當代藝術 – Fine Arts Gathering

香港總給人一個文化沙漠的感覺,難得看到香港大學校友會的Green and Culture Group舉辦的Fine Arts Gathering便立刻感到興趣。在參與這活動之前,我常常以為收藏家所收集的藝術品就只有那些數世紀前的古董畫作,但原來近代的中國、韓國、日本、東南亞等亞洲國家也有許多著名藝術家在當代的國際藝術舞台佔據著重要地位,所以這次參與Fine Arts Gathering真的令我大開眼界,令我對亞洲藝術有更深的認識。
當晚在香港大學校友會會所舉行,最教人驚喜的竟是當晚座無虛席,原來有這麼多的校友也對藝術感到興趣。
這次活動邀請了佳士得(Christie's) 的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門的專家關尚鵬先生來分享了一些亞洲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及風格。開始時,關先生分享了許多著名藝術家如張曉剛、常玉、朱德群等的作品,講述了他們的風格,亦分析了不同國家的藝術風格的分別,例如日本的當代藝術作品帶有動漫元素,而中國的近代畫作亦深受共產主義而影響。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亞洲當代的藝術作品除了承傳了傳統的表達手法外,亦同時展現出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模式。
我曾經在多次到過紐約東歐的藝術館,也有幾年踏足香港國際藝術展,最享受是拿著杯酒與知音人聊著來欣賞藝術,於是我也一邊品嚐紅酒,一邊聽著這個當代藝術講座。
對我來說,新派的當代藝術作品,最特別的是糅合了傳統與現代及融合東方文化表現手法,而中國當代作品反映著當代的文化和社會,例如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更是強烈的牽動著我的情緒。
在分享環節完結後,參加者都很積極地詢問關先生有關現代藝術歷史和作品風格。
香港其實並非完全一個文化沙漠,當晚一群同是熱愛藝術的港大校友有機會互相認識,而我也有幸認識上幾位同是喜歡藝術的校友。藉這次活動認識了幾個藝術愛好者,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覽將於五月舉行,看來我又多幾個伴兒去逛藝術展了。
Event:
Fine Arts Gathering
Date:
18th January 2013 (Fri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Organized by:
HKUAA Green and Culture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