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30

雙贏局面 -- 社會企業家精神在香港社會的角色

最近數年香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當中有接載輪椅使用者的士、聘請聾啞人仕的「無聲餐廳」、「平安鐘」服務、為少數族裔提的供翻譯服務等等,。社會企業就如一門生意,自負盈虧,在提供服務或產品來營運賺取利盈的同時,為社會解決問題,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保護環境等等。最近Wednesday Bar Talk邀請了「黑暗中對話」創辦人張瑞霖先生,就討論了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家精神在現今香港社會的重要。
張瑞霖先生在創辦「黑暗中對話」之前,曾在跨國企業工作,亦曾在商界創業,令我最感到好奇的是為甚麼他會毅然選擇投身社企行業。從張瑞霖先生的分享當中,我能感受到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參與公益的熱心。當發覺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單單依靠政府及非牟利組織,依賴社會捐款或政府支助,並不能及時和長遠去解決問題的。而且,在已發展的社會,我們並不能避免是公民的參與。社會企業的出現,便是要透過商業活動的手法去解決社會的問題。
我在大概兩年前第一次接觸「黑暗中對話」,後來去年有幸參與「暗中作樂」音樂會,對一切「黑暗中」體驗印象深刻難忘。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與受過專業培訓的導賞員領導下,用心及其他感官去經歷黑暗中的體驗旅程。這個體驗讓我更懂得去關心和尊重殘疾人士,更立志為社會上的殘疾人士做一點事。現時,「黑暗中對話」的經營主要有三個範疇,分別是體驗館、企業培訓及團體教學、暗中夜宴/生日會。自二零一零年啟用後,大受歡迎,除了為視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機構亦「有錢賺」得以繼續經營,這就是社企為社會所帶來的雙贏局面。
政府在<二零零七至零八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會推動社企發展,而香港亦漸漸有不少社企創業基金以推動社企發展。雖然社會企業在香港可說是才剛剛起步,但社會企業這概念已有近百年歷史。現時在許多已發展國家如美國及歐洲國家等,社會創業精神都成了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元素。
傳統的慈善團體(Charity Organization)或非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雖然也是服務社會及關注公眾問題,但他們的資金大多數是來自政府資助或社會人士的捐款。以長遠的角度來說,仍是對社會做成負擔。至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商業企業在經營上的社會責任體現,在營運當中考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與傳統的「慈善團體」和「企業社會責任」不一樣,社會企業是的目的是為解決企會問題,而不是純粹為了盈利。運用創業及企業家精神,社會企業以嶄新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從而為自己帶來有持續性的盈利作經費繼續營運,做到自給自足。
當天,張瑞霖先生亦簡單的介紹了「社企民間高峰會」,原來這國際研討會已是第六年舉辦,今年將於十一月尾舉行,三天的會議當中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界別的專家團體,有一系列的講座、會議、工作坊、參觀等活動。雖然我並不是從事社企行業,但看活動簡介已覺非常吸引,我期待參與這研討會。
Event:
Wednesday Bar Talk – Meet with founder of “Dialogue in the Dark”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Date:
18th September 2013 (Wednesday)
Venue:
HKUAA Clubhouse
Organized by:
HKUAA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