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4

走進3D 打印世界

(此文章載於太平山青年商會會刊《菁薈》第一期)





福布斯:「如果不被扼殺,3D打印技術將會改變整個世界。」

經濟學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來了。」

新科學人:「3D打印:另一個工業革命已經正在蘊釀中」

哈佛商業評論:「3D打印技術會改變世界」

3D打印小歷史

傳統的製造多是利用「減材製造」技術(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是在原材料上經過切割、打磨等方法將多餘的部份除去而製成物件,例如傳統上製造一隻戒指是在金屬倒模後經過切割打磨等工序製成、製造一件衣服需要從一大幅布料剪裁後才車縫。傳統的製造技術其中一個大的缺陷是在原材料上的耗用。3D打印又稱為「叠加增材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就是根據電腦內的立體模形,利用激光或熱力 ,經過一層層增加材料,而直接造出任何形狀的物體,這種製造技術正正彌補傳統製造方法的不足,可以減低資源的消耗,長遠來說,既經濟,又環保。

雖然3D打印技術在香港還未是很流行,但這種技術其實已經發展了近三十年,首先公開發表打印出來的實體模型的是日本名古屋市工業研究所的小玉秀男先生,在一九八二年發表。第一台現代3D打印機是由美國的查理斯.赫爾(Charles W. Hull)於一九八四年發行,他發明了光固化立體造形(Stereolithography)和研發許多快速造型技術(Rapid Prototyping),取得達六十個專利,這些技術都造就今日的3D打印。

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於一九九三年成立亞洲首個快速原型中心,從事有關產品原型製造及3D打印的技術開發工作,為廠商提供不同形式的協助,包括產品設計、電腦輔助設計及工程分析到3D打印以及快速型原型技術、電腦輔助製造系統以及快速模具技術。

為傳統工業帶來生機

時至今日,3D打印技術已越來越普及,而應用範圍亦越見廣泛。為了適應經濟科技的進步和轉變,不少傳統製造商都開始著手研究3D打印技術的應用。
全球第二大玩具製造商樂高正研究希望透過這項技術希望發展新的商機,走進數碼年代,小朋友都由傳統玩具轉而玩電子遊戲機或智能電話,樂高與其他傳統玩具製造商面對時代轉變的挑戰,雖然樂高無意以3D打印來取代其生產線,但他們不排除考慮將來可以讓人打印屬於自己的樂高積木。

朱古力市場龐大而且競爭極烈,要突圍而出並不容易。有沒有想過擁有自己樣子的朱古力?英國百貨公司Harvey Nichols與英國著名朱古力品牌Robocco Chocolates和3D打印公司iMakr合作,推出透過3D打印技術來製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朱古力,攝影攤位由頂到底多個角度安裝了四十八部數碼單鏡反光攝影機來取得客人的體形及身體特徵,然後3D打印出立體矽膠模具以製造出全身或半身的朱古力像。雖然99英磅(即港幣1266元)才只有六粒迷仔半身人頭朱古力,實在不便宜,但推出以來很受女士歡迎。

現時的3D打印所使用的原材料以塑膠最為廣泛,許多國家及商家都正研究將此技術推向普及於金屬上。以原材料價格而論,這亦不無道理,金屬的價格遠高於塑膠,如果此技術能普遍應用於金屬上,可以減能貴材料的損耗。歐洲宇航局研發新的金屬3D打印部件,利用3D打印技術為飛機和火箭打印部件以減能金屬材料消耗,長遠來說能降低成本。

3D打印技術與生活

3D打印並不單單是改變工業界的,外國有人可以打印出結他、獨木艇,甚至手槍,由此可見這項技術將會影響我們的「衣、食、住、行」。

衣:3D打印出來的時裝早於幾年前在時裝秀上的天橋上已經可見,並不是甚麼新鮮事,襯衣、裙子、內褲、首飾都可以被打印出來,運動鞋品牌Nike和New Balance都先後推出第一款3D打印運動鞋。

食:有了3D食物打印機,以後做飯可能不用弄至滿頭大汗。西班牙有公司推出3D食物打印機Foodini,把食材、配料放入機器,輸入食譜,食物打印機會一行一行、逐層逐層的「打印」出來,沒錯!是可以吃進肚的食物,例如「打印」出漢堡、薄餅、意大利粉。

住:荷蘭有建築師正在策劃在阿姆斯特丹打印出全球首間3D打印的房子,每間房間會被獨立打印出來,然後像積木被組裝起來。

行:德國汽車公司在最近的日內瓦汽車展上展示出革命性的最新概念車,車身內部是利用3D打印技術以塑料和碳纖維打印而成。

當3D打印技術不斷改善、普及和便宜,自己DIY任何物品似乎已經變得可能。最近美國有研究指,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個美國人會考慮購買3D打印機,當中有六成多是希望透過此技術創作及打印出個人化的用品。假以時日,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發明家、藝術家,發明或創造獨一無二的產品。

Location:Mody Lane,Hong Kong,Hong Kong

讓我們學會珍惜



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將會設立推動回收業可持續發展督導委員會,預留十億元「回收基金」,以推動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亦會於社區設立環保站協助收集各類回收物料,擴展回收網絡。回收業在都市廢物管理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計劃協助回收業界發展,包括投放資源改善回收或廢物管理之基建、支援業界培訓等,然而我們更需要的是完善的回收系統和廢物源頭分類教育。

香港早於一九九八年已引入廢物分類,各區設立三色回收桶,但多年來港人對回收桶認知不足。此外,去年被揭三色桶回收外判商把回收桶的廢物丟至垃圾站,實在讓人質疑三色回收桶成效。對於廢物管理回收,首要問題是在源頭分類。港人缺乏家居廢物分類概念,一邊抱怨政府擴展堆填區,另一邊箱,許多人都未有為減廢付出。提到廢物分類,日本、奧地利及荷蘭在廢物分類和管理是全球最頂尖的,其垃圾分類制度非常值得借鏡,這展現出他們對資源的珍惜。

在日本,廢物分類基本上的一項生活常識,其分類制度嚴格精細,回收程序亦很講究。單單看回收桶類別已有十多種,以塑膠類為例,又分開膠樽類、可燃廢料、發泡膠等。每類廢物會有特定處理程序才可以扔,例如膠樽要經過清洗及與樽蓋分開,牛奶瓶要清洗、剪開、晾乾後用繩子札起。經過分類和處理後,廢物按類別於特定日子特定地點回收。這樣的垃圾分類可能是很麻煩,但日本已是全球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在西歐,垃圾堆填率大概只有5荷蘭與奧地利於歐洲委員會於二零零二年被評為歐洲中擁有最佳的廢物收集及管理系統,該報告調查了歐洲二十七個國家,評分準則包括廢物回收率和垃圾堆填量。荷蘭和奧地利的廢物分類制度亦相當嚴謹,家居垃圾一般分為有機類及廚餘、廢紙類、玻璃瓶、膠樽,就是連玻璃瓶都會分開深色和淺色瓶來回收。同時,政府亦會約束製造商、零售商和進口商對其使用的包裝材料義務進行回收、處理及再利用。


縱觀數個成功例子,垃圾分類和廢物按量收費是勢在必行的。大家還記得那些年的「按樽」制嗎?以前,我會把重重的空牛奶樽送回便利店拿「按樽」錢,那個年代的我們都懂得珍惜,已有回收的概念,但現在的人都因方便而選擇一次性包裝。社會似是進步了,但為甚麼現在的我們好像在環保概念上倒退了呢?

2014/05/03

愛自己

已經年過三十的我的拍拖經驗不多,一隻手已經數得完,失戀試過幾次,但我的自我修復能力甚強的,通常兩、三天就會沒事,有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冷血、沒感情的。我是個很「拎得起,放得低」的人,我相信要走的總是會走,要離開的也是留不住,對於明知不會屬於自己的事物,我都懂得去let go。

我再想深一層,我是個很愛自己的人,愛自己更甚於其他人。這這種愛惜自己的情感與自私不同,至少那些或許會傷害到別人的事情我是不會幹的。

愛自己第一步就是不要讓自己不開心,不要讓自己不開心就需要釀成樂觀的心境。

我常常教我的朋友,不要因為別人的問題轉為自己的煩惱。在工作上,我們可能遇上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如果認為自己是對的話,自己根本無必要苦惱呢,不應該讓自己不開心。以前的我遇上意見分歧或遭別人誤會的事情,會想盡辦法去fight back,後來發現這會辛苦自己,一來辛苦自己去想方法還擊,二來是辛苦自己處處要猜想別人怎樣去看自己。

這與感情事都一樣,一段感情的離去,是雙方都有責任的,既然不再屬於自己,就無需要再煩惱下去。所以,無論遇上甚麼壓力,我都會樂觀積極面對之,避免讓這些壓力成為自己的煩惱。

愛自己第二步就是要讓自己快樂,要讓自己快樂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對我來說,要讓自己快樂就是保持自己的私人時間和空間。這些年來,即使是拍拖或工作有多忙碌,這都是我最重視的。我比較喜歡寧靜,享受獨處時的感覺,所以習慣了在每晚十時三十分後不再接聽電話或避免用電話。利用這些時間,我可以去做我喜歡的事情。晚上十時半後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一個的私人時間,我喜歡追電視劇、每天會寫日記或博文、讀聖經或看書、會玩Ukulele、偶然要做點義務工作,但正正因為沒有其他人的騷擾,我就可以很有效率地去完成我要做 的事。